您的当前位置:垂体性侏儒 > 侏儒常识 > 一例囊性颅咽管瘤引发的思考与猜想
一例囊性颅咽管瘤引发的思考与猜想
今天是来提问的。关于颅咽管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始终是术前讨论的常规话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更简单也变得更难了。由于我从来没真正接触过内镜这个高大上的东西,所以今天的话题还是局限在传统的显微手术入路中。其实,关于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入路的选择,各大专著中都有详细介绍,但今天的这个病例我觉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牙釉质型颅咽管瘤囊性部分的“包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简单介绍该病例:
59岁男性,主诉“右眼眶周围感觉麻木1月”,查体和视力视野检查另发现双眼颞侧偏盲,内分泌激素无明显异常。先看片子:
这么一个巨大的占位,该选择什么显微手术入路呢?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颅底占位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考虑如下三点因素:
病变性质
病变部位
术者擅长
针对这个病变,我们分别讨论。
病变性质
这么一个贯穿中后颅窝的巨大占位,乍一看,如果是脑膜瘤,那真是吓人……然而结合各序列的特征(鞍区囊性伴钙化、周围脑池纯囊性)不难初步诊断为颅咽管瘤。进一步,这是哪种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呢?
作为鞍区胚胎产物来源的病变,先简图复习鞍区结构的胚胎起源:
让我打个比喻,织女(颅)和牛郎(咽)筑起一作长桥(颅咽管)千里相会,见面后两人就过河拆桥(颅咽管的退化)免得有人反悔,但有时这桥没拆干净(残余),就容易发霉发锈(颅咽管瘤)。
牙釉质型(adamantinomatous):“embryogenetictheory”——白话就是:发育过程中,颅咽管来不及退化的细胞就出现了肿瘤化。因此儿童以此型为主(占儿童颅咽管瘤的95%),成人也可有。因此其部位也很好记了——由于发生肿瘤化的时机是颅咽管未退化完全时,因此可以起源于从蝶骨、鞍内至三脑室底的任何部位。
鳞状乳头型(papillary):“metaplastictheory”——白话就是:发育结束后,已经退化了的颅咽管残存的细胞发生了肿瘤化。因此主要见于成人,儿童罕见(占所有颅咽管瘤的30%)。同样的,由于发生肿瘤化的时机是颅咽管退化已经完成,因此起源部位是其残留的部位——结节部(位置明显靠上)。
另外还有混合型。当然上述起源理论目前尚未阐明。
再复习一下不同类型的影像学——基于病理学:
说简单点,“牙釉质型”既然有“牙”,那就多数有钙化(CT的必要性),囊变更显著,囊壁有钙化,囊内更杂乱;“鳞状乳头型”则多为实性,信号更均匀,钙化极少。
搞清楚病变性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术中困难的预判。
牙釉质型:利于手术的因素是囊性部分,释放囊液后可出来很大的暴露空间,但需注意囊液的渗漏会引发炎症反应;不利于手术的是钙化部分,钙化囊壁与周围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普遍观点是为了保功能而允许少量粘连部分的残余,而这也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保功能和全切的天平如何把握就是治疗的关键)。
鳞状乳头型:钙化和囊变成分都少,看似实性成分难切但粘连反而较轻。
病变部位
上图是老外专著中论及病变部位的重要性。
个人以为,谈论颅咽管瘤的部位需从以下层面来考虑:
1、主体部位+起源部位
2、与相邻解剖结构的关系
a、与鞍膈、三脑室底的关系——决定一级入路(经鼻蝶or经颅-脑外or经颅-脑内)
b、与视交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