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垂体性侏儒 > 侏儒常识 >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是不是尽可能不吃药,吃药伤肝伤肾,更别说长期或终身吃药了?这个问题困惑很多人?
小李得了甲减,医生开了甲状腺素——
每天吃药,一个月以后你会感觉好多的。
医生
小李
这药要吃多久?
每天吃,一直吃!
医生
小李
啊,这药要吃一辈子哪?!
甲减患者经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我们在临床遇到不少甲减患者经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他们认为疾病治好了,擅自停药也不做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甲减再次发生,延误了治疗。那么甲减患者是否可以停药呢?
甲减的病因多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称桥本甲状腺炎。其他甲减病因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甲状腺手术后、甲亢放射碘治疗后、抗甲状腺药物过量、碘缺乏致甲减、各种甲状腺炎的甲减期、垂体TSH不足致甲减、甲状腺激素受体不敏感等。
以上各种病因致甲减,其中以桥本甲状腺炎致甲减最为多见。桥本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的自身免疫病,由于淋巴细胞浸润破坏了甲状腺滤泡,甲状腺滤泡萎缩,失去了制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临床采取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打个比方,甲状腺腺体相当于制造甲状腺激素的机器,甲状腺激素就是甲状腺腺体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现在机器坏了,不能工作了,不能生产甲状腺激素了,我们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去修理机器,让它恢复正常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给患者服用机器生产的产品——甲状腺激素,一样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医学上称为替代治疗,即吃药了,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一旦停药,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又低减了,所以绝大多数甲减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但是临床上也有一部分甲减患者是暂时发生的甲减,如抗甲状腺药物过量、各种甲状腺炎的甲减期、碘缺乏致甲减。这些患者的甲减是暂时的,一旦调整抗甲状腺药物剂量,或补充了碘剂,或经过了甲状腺炎的甲减期,甲状腺功能恢复了正常,可以不需要终身服药。
这些甲减患者如果希望停药,在停药2个月后一定要测定甲状腺功能,以决定是否可以停药,注意千万不要停药后不做检查。
老李高血脂,吃药三月后复查,血脂正常啦!老李拿着这化验单,跟小时候拿了分的考卷一样高兴——
老李
这药真有效,我的高血脂治好了,这下可以停药了吧?
那哪行?降脂药得一直吃。
医生
老李
啊,这药要吃一辈子呀?!
服用他汀降血脂,降到正常也不能停,因为它有个你想不到的大作用
“我服用他汀一年多了,复查血脂全都正常了,他汀药是不是可以不吃了?”
几乎所有服用他汀的患者都会问到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很多患者都把他汀当成是一种降血脂,是用来降低密度脂蛋白的。事实上他汀除了降脂,还有一个甚至比降脂更重要的作用不为患者所知。这要从低密度脂蛋白是如何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斑块形成说起。
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斑块形成的基础是血管内皮的损伤,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等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在血管内皮损伤的基础上,作为运载脂肪进入内皮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趁机把更多的脂肪运进细胞,此时血管中的大量吞噬细胞就会赶来清除这些过多的脂肪,清除的方式就是把这些脂肪”吞“下去。当吞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吞噬细胞就会被”撑死“,继而引发炎症,导致局部有更多的细胞坏死,形成了像粥一样的坏死组织,结果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斑块形成。
此可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首先是要去除损伤血管内皮的危险因素,比如积极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其次就是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不让过多的脂肪进入细胞,他汀药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但是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斑块,是发生了”坏死“的组织,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而它们一旦发生破裂和脱落,就是导致大量的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血管堵塞导致梗死性疾病发生,这是可以致命的危险。此时,他汀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将得以发挥。
他汀药可以诱导内皮原始细胞增殖,从而修复血管内皮,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同时他汀还能降低吞噬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减少炎症的发生,从而起到了降低斑块易损程度、使斑块更加稳定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他汀的这个作用甚至比降血脂还要重要。何况但凡有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人,自身脂代谢功能异常,一旦停用他汀很快就会使低密度脂蛋白迅速升高,再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形成。
综上所述,服用他汀的患者不应轻易停用他汀。至于他汀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及肌痛等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发生率极低,且人体对此有一定的耐受力,除非发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换用其它治疗措施外,患者不应排斥他汀的长期使用,毕竟任何因素都不可能超越宝贵的生命。
我的病人大部分是美国白人,华人屈指可数。跟美国人比,华人对治疗的期待很高,同时又不太信任医生。他们更倾向于要求医生能“治断根”,就是把病彻底治好。斩草除根的道理我懂啊,可是有些草一旦缠到身上了是拔不了根的。像冠心病,可以放支架,或搭桥,做完手术,后续的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保证下一次心梗什么时候发生;甲减病人,甲状腺滤泡细胞都凋亡了,不能分泌人体代谢必须的甲状腺素了,就得要常年补充;就算癌症病人,最近十年免疫治疗药物突飞猛进,也就是把以前的绝症变成了个需要定期吃药的慢性病。能根治的疾病有没有?当然有。最典型的例子,是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治愈,得了阑尾炎把阑尾割了就好了。所以抗生素和现代手术技术是拯救人类的两大发明。
过去的人,人均寿命就是40多岁,乾隆皇帝活到89岁才去世那是特例。那时侯的人,最常见的死因是感染和营养不良,这两者现在都是可以根治的。现在的人呢,活到乾隆这岁数也不罕见。随着年龄增加,一堆退化性疾病来了,这些病是难以根治的。医院,或者去美国梅奥诊所,很多病,就是没法治愈的,甚至是根本没法治的。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早晚要面对这个现实:你现在要每天吃药了。
每天吃一颗或几颗药难吗?难,也不难!美国人对每天吃药似乎比国人容易接受。大概文化上对病人更包容,每天吃药在美国文化里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忠实地按医嘱吃药被认为是好好照顾自己的表现。一个人有病拒绝吃药,才是不负责任呢。一个人长期吃药,不会被认为是需要同情或照顾的,也不会引起歧视,更不会被解雇。而华人文化里,似乎把长期吃药跟自己不再是个正常人挂钩,自己把自己当病人看,就少了几分底气,多了几分自怜。比如,“你吃错药了?!”,就是句骂人的话。其实,国人倒是可以跟美国人学习,吃药就是吃药,不要抱什么偏见。就像年纪大了有皱纹一样,人到一定的年龄,需要药物维护健康也是自然的。
长期吃药有副作用吗?
有人不愿吃药是顾虑“是药三分毒”。确实是呀,药物都有副作用。如果可能,谁愿意吃药呢?但是医生推荐吃一个药物,通常是在权衡利弊以后,认为吃药的益处大于坏处才开药的。关于药物副作用,它不同于正作用的是:副作用是可能但不是必定发生的,而且是小概率事件,不然这药怎么能通过药检上市呢?你会不会对这个药物起副作用,你只有试了才知道,而正作用一般是预测可发生的:就像降脂药一定降脂,但是它造成肌肉痛的副作用只在少数吃它的人群里发生。如果你吃一种药以后觉得不舒服,一定要警惕药物副作用,要告知医生,除非医生提前警告过你。即使是同一类药,你吃其中一种有副作用,吃另一种可能就没事。比如他汀类降脂药,如果舒降之引起肌肉痛,换成可定可能就没事;有时药的剂量减半,副作用就大大减少。记住了,吃药吃药,一定是利大于弊。没有副作用的药是几乎没有的。水还能淹死人呢,如说水是药的话,“淹死人”就应该是它的副作用之一。
可以用自然疗法代替吃药吗?
有人不愿意吃药,因为想要自然疗法。什么是自然疗法?就是用天然的非人工合成的物质。华人在这方面的历史是渊源悠长,食疗,针灸,按摩,等等。西方有音乐疗法,宠物疗法,等等。不可否认,这些疗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有些在预防疾病上很有作用。但是一旦病易发生,而且已经严重了,比如得了白血病,再去讲究健康饮食不熬夜增强免疫力就已经晚了。那中草药呢?其实中草药也是药呀,也要遵医嘱服药,中草药的副总用也不小呢,中草药可能造成肾病,还可能致癌,马兜铃就是一个例子。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可也是吃到过毒草肚子痛得打滚的。所以自然的不见得就无害。
用药方案可以长期不变吗?
既然是慢性病,病情就跟人生一样,也会有起有伏,所以吃药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糖尿病,有时侯血糖恶化,比如有感染的时候,那就可能要暂时提高药物剂量,或加其它药物包括胰岛素。如果相反,一个久坐的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了,他的糖尿病药物可能要减量,不然会有低血糖。如果肾功能不好了,二甲双胍就不能吃了。所以慢性病患者要定期找医生随访,定期抽血做检查都是必要的。对医生,要信任,但不要迷信。自己要学习一些有关自己疾病的基本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有异样时及时就诊,而且可以给医生提供有用的信息来帮助医生。病人和医生是合作的队友关系,找医生,避免找猪队友医生;做病人,也要避免做猪队友病人。
想想看哪,“有病”,“吃药”,其实都是中性词。人类寿命越来越长,药物的数量越来越多,这都是现代医学的进步。等有一天,医生告诉你要长期吃药的时候,不必自怜,不必恐慌,不必抑郁,就自然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