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垂体性侏儒 > 侏儒常识 > 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彩色巧记笔记2

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彩色巧记笔记2



生理学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不需要能量。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转运方式之一。

(1)经载体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2)经通道扩散:Na/K/CL/Ca等离子(通道),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

3、主动转运: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1)、钠泵(钠钾泵、Na-K依赖性ATP)的意义:

(1)造成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

(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

(3)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4)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哇巴因是钠泵的一种特异性抑制剂。

2)、钠泵激活:胞内Na增加和胞外K增加。每分解一个ATP,移出3个Na,移入2个K。

3)、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4、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产生机制内负外正(极化),静K动Na,内K外Na

1、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主要由Na内流形成,Na平衡电位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的数值>实际测得的动作电位超射值。

特点:“全或无”特性(可因刺激过弱而不产生,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和可传播性(传导不衰减);具有不应期。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上升支(动Na--Na内流)、下降支(静K--K外流)、峰电位(失活不开放)、负后电位(K蓄积膜外)、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结果)。

(二)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和阈电位

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50——-—-—-70———-

局部兴奋的特点:不是“全或无”的;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衰减性);可以互相叠加(可以总和)。

(三)兴奋性和阈值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电位:是细胞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

阈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指标。

阈值: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

分期: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峰电位,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低常期--正后电位。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特点

1、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特点:郎飞结、跳跃性、节能。

2、兴奋传导特点:双向性、绝缘性、安全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五)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终板膜---乙酰胆碱受体)组成。

接头前膜------以量子形式释放Ach。

2、骨骼肌的神经传递:首先Ca2+内流,Ach(乙酰胆碱)外流。

3、终板电位特点: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4、细胞间的传递特点:化学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变化影响。

5、阻断Ach接头传递的:美洲箭毒、α-银环蛇毒。

6、胆碱酯酶------肌肉接头处消除Ach。

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藕联因子---Ca2+。

第二节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征

1、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少量的淋巴液、脑脊液;特点:理化性质、动态平衡。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红细胞总容积/血细胞比容。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

血液中红细胞越多,全血比重越大;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比重越大。

3、血浆蛋白的功能:白蛋白---维持血浆胶压;球蛋白---提高免疫力;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

4、血浆晶压和血浆胶压的比较:记忆:亮晶晶的盐,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粘糊糊的鸡蛋清,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血浆渗透压=晶压+胶压;主要取决于晶压,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1、红细胞特性: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血沉ESR越快,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ESR与红细胞叠连有关,后者又主要与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ESR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ESR加速---见于血浆中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荡秋千越荡越高

ESR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下来走白卵石路

2、红细胞功能:携氧、缓冲血液中的酸碱物质。寿命天。

3、造血原料:Fe2+、蛋白质,VB12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rdncm.com/zrcs/1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