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垂体性侏儒 > 侏儒常识 > 中南人物李学军无刀胜有刀,做大脑守护

中南人物李学军无刀胜有刀,做大脑守护



李学军

医学博士

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3D打印医学应用

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湖南省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

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

神经外科,通常被视作医学中“最具神秘感”的专科。大脑是人体结构中最为精细、也最为神秘的器官,任何脑部疾病都可能非常凶险。而神经外科医生,正是人类大脑的守护者之一。

中南大学医院神经外科李学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大脑守护者”。从医20余年,李学军教授精益求精,用尽善尽美的服务救治了千百个脑肿瘤患者,写就了一个属于神经外科医师的人生芳华。

湘雅“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求真求确,必遂必专”的湘雅精神,成就了湘雅人与生俱来的“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内涵。李学军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笃行者。大脑神经血管密布,颅内肿瘤手术无异于“排雷”,稍有差池就会危及生命。“患者以命相托,我们必须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去对待”。

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邓女士(化名)被诊断出患有恶性神经肿瘤——脑胶质瘤。当时业界对这种高级别胶质瘤普遍望而却步。李学军的老师,时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袁贤瑞教授决定主刀切除肿瘤。手术十分成功,仅剩下一个小病灶。当时还是手术助理医师的李学军多方查找资料,建议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自理,健康生活了12年,这也创造了高级别胶质瘤最长时间的生存记录。

年,邓女士不幸再次复发。家属根据当年的记录,找到了李学军。“患者情况比12年前更为复杂,再次手术风险极大,且术后极有可能成植物人”。李学军并未退缩,他带领团队刻苦攻关,反复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演练,最终敲定了手术方案。术中,李学军团队历经3个小时,对肿瘤进行了精密切割,成功将邓女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更令人振奋的是,邓女士术后3小时就奇迹苏醒并要求下床活动。12年的传承接力创造生命奇迹,李学军和老一辈湘雅人对医学精益求精的追求的“工匠精神”令人动容,一时被业界传为佳话。

李学军教授在为一例颅内肿瘤小患者术后查房

艺痴者技必良。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近年来,李学军潜心研究,醉心临床实践。他在国内最早进行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内鏡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年至今主刀经蝶垂体瘤手术已逾例,获得良好效果。神经胶质瘤方面,在国内较早开展影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功能区、脑干及深部精准手术;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我国首部脑肿瘤分子诊疗指南。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追求突破、追求革新。李学军在医工结合领域阔步前进。年他领衔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E-3D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结合3D打印技术,成功将一名患者的复杂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比例打印出来,并依此对手术进行干预设计,精准地将患者颅内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术后2天即可下床行走。

文献检索发现,这是全球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切除复杂颅底肿瘤。此次手术创新被全球多家媒体报道,并入选年度湖南十大科技新闻。

术前讨论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切除复杂颅底肿瘤

行止有度的初心不改

《礼记》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在李学军看来,神经外科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止”,既不能胆怯,又不能霸蛮,核心原则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年,李学军经斯坦福C.JHuang奖学金资助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系统学习了神经肿瘤的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等先进理念。留美期间,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神经外科医生,既要练就炉火纯青的“刀法”,更要知道“兵不血刃”的意义。

李学军常常对学生讲“无刀胜有刀”。临床八年制医学生曹航一直记得老师的话:对于符合条件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绝大部分以药物治疗作为首选,切忌不顾患者个体情况而盲目开刀!现实中,有一部分因生理性原因或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垂体增大患者,是通过药物控制即能获得明显收益的。“李教授常结合实际病例来启发我们,他说外科医生必须牢记以患者收益为第一目标,要践行‘无刀胜有刀’的初心”。

“无刀胜有刀”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最终目的是走向个体化治疗的精准医疗。近年,李学军团队以实现脑胶质瘤的精准诊疗为目标,依托既有的“湘雅临床大数据”胶质瘤协作核心平台,在已经建立的湘雅胶质瘤大样本基因芯片数据库、高通量测序数据库和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对胶质瘤及相关干细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特征进行鉴定,完善针对恶性胶质瘤关键分子如EGFL7的临床个体化用药途径,有助于推动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治进入精准医疗时代。

据统计,近年来李学军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有20余篇。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MB等多项课题,总经费约万元。

会讲故事的科普“网红”

平日里的李学军不苟言笑,似乎有点严肃。但实际上,了解李学军的人都知道,这个教授“有点萌”。神经外科博士王非一凡对此深有体会。“李老师授课不拘泥于形式,善于结合实际,喜欢用小故事把问题串联起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主持的神经外科学、神经系统解剖学等课程,听过的师兄弟都点赞”。

李学军不仅自己“讲故事”,还要求团队成员也要讲。他们团队每月举行一次学术沙龙,每个成员都要讲,或是学界新进展,或是个人学习体会,讲完大家再集中点评。这种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的模式,让团队成长迅速。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肿瘤学术会议,李学军率领青年团队作了4场大会学术报告、两份壁报交流,受到同行高度评价。同年,李学军在中南大学教师主页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并评为医院十佳教师。

会讲故事的专家在科普宣传界很受欢迎。在医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dncm.com/zrcs/18502.html